《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小说简介
《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小说由作者恐龙吃萝卜所写,情节波澜起伏,细节描写的惟妙惟肖,小说的主人公是沈飞朱元璋,讲述了:小黄门见朱元璋展颜,便乘机讨好:“不论南北学子在榜上各占多少,皇上您都已将天下英才尽数揽入囊……
《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 第1章 免费试读
我叫沈飞,穿越大明,见徐达要兵败漠北,好心他献出灭元朝十二毒计!
他竟然弃之敝履,赶我出去?!
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我倒是要看着你兵败漠北,如何与朱元璋交代!
……
“区区雕虫小技,竟敢在此显摆!”
营帐内,徐达嗤笑道,声如洪钟。
“谈兵论道,岂是你等不沾刀枪的书生所能洞悉的真谛?”
“想我自亳州振臂一呼,率军征战南北,早已悟得兵贵神速,势如破竹之理!”
“尔等国子监的儒生们,尽是些玩弄辞藻的酸丁!”
徐达继续斥责。
“现在你居然胆敢涉足兵法韬略,真是无知妄言到了极点!不如回归你们的笔墨生涯,免得整日里口若悬河,空谈误国!”
“来人,把这小子逐出国子监!”
徐达脸色铁青,一字一顿地下达了决定。
随着徐达严厉的命令落下,几位身披铠甲、体格壮硕的卫士立刻行动起来,强行将眼前这个青年推出了门厅。
此人,正是沈飞。
暴雨如注的日子,国子监的外围被狂风暴雨肆虐。
路上行人匆匆,个个面带惊惶,纷纷涌向屋檐下暂避风雨。
然而,在众多行人中,唯独沈飞独自静立于道路中央,未曾寻求屋檐的庇护,任凭瓢泼大雨淋湿全身。
沈飞行走在这场狂风暴雨之中,雨水无情地拍打在他那单薄的身躯上,每一滴都似冰锥刺入肌肤,但他并未因此瑟缩。
他的心中有一股难以言表的寒冷,那不是来自外界的湿寒,而是源自对现实的无奈。
他精心设计的战术与策略,曾几何时,他认为可以助大将军徐达扭转战局,但终究未能得到采纳。
为何世人只知崇尚圣人的仁德之说,而忽视智谋之力?
他在心中默念,回忆起在国子监内的种种遭遇。
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士们对他提出的兵法策略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圣人之道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依赖奇巧淫技与权谋策略。
他们斥责这类做法为旁门左道,不符合儒家正统。
“沈飞,你乃布衣出身,既非名门之后,又无显赫家世,何来资格议论军事?”
记忆中一位国子监老博士的话犹在耳边回响,那时他试图在国子监的讲坛上阐述自己的见解,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
雨水愈发猛烈,沈飞顿住脚步,仰头望向黑压压的天空。
口中低语:“布衣之躯,真的就无法改变乾坤吗?”
沈飞步伐沉重,任由雨水冲刷掉心头的愤懑与不平。
他曾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向徐达献上了吞天毒计,意图一举摧毁元朝残余势力,彻底终结北方的隐患。
然而,徐达因其过于阴险狠辣,不愿背负失德之名,拒绝采纳这一计策。
沈飞暗自感叹:“若当时徐达能听我一言,今日局势焉会如此?”
沈飞在雨中矗立,心中翻涌着历史的波澜和未来的预见。
尽管他的吞天毒计在第一次北伐时未被采纳,但这并没有阻止沈飞继续献计。
徐达在第二次北伐中,由于过分倚重传统战法和对敌人估计不足。
不幸遭遇了惨痛的大败。
这场战败让大明朝野震动。
也印证了沈飞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
大明王朝在那次挫败后,痛定思痛,耗费十年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军队,励精图治。
终于在第三次北伐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击败了盘踞北方的元廷残部。
然而,这一切的成功,在沈飞看来,并非因己而起,亦非因己而终。
他的智慧与预见似乎始终未能融入那个时代主流的决策之中。
岁月流转,沈飞虽身处国子监,却心系天下。
他知道,正是因为大明朝廷在关键时刻未能斩草除根,彻底消除北方边患,才埋下了后来土木堡之变的祸根。彼时,明军遭蒙古瓦剌部突袭,皇帝被俘,国家陷入空前危机,这正是对昔日决策失误的严酷惩罚。
更长远的未来,沈飞预见到,由于北方防线未能巩固,新兴的后金**得以逐步坐大,最终突破山海关,**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满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这个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可追溯到当年元廷未被彻底铲除所遗留下的安全隐患。
沈飞内心深知,虽然自己身为布衣,论地位无法直接影响朝堂决策。
与此同时,朱元璋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创者,眼见淮西权贵和浙东党派日益膨胀的贪婪欲望侵蚀着朝廷根基,他们巧取豪夺,鱼肉乡里,其行为犹如蛀虫般吞噬着大明江山的稳定。
他知道,治国之道在于严惩贪腐,然而每次挥剑斩除一批蛀虫之后,新的贪官污吏却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
老朱的刀虽快,却难以阻挡腐败滋生的脚步,这片大地似乎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而沈飞作为国子监的一名饱学之士,原本期待能在学术殿堂中潜心研读,为国家贡献力量。
然而现实让他看清了淮西权贵的跋扈与横行霸道,同时也目睹了浙东党派狭隘的地域观念与排他性。
他不愿陷入党争,更不想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他试图以独立的姿态呼吁公正与清明。
风雨交加的夜晚,沈飞独自站在屋檐之下,任由倾盆大雨洗刷他的身心。
他冷眼看着那些高墙深院中的达官显贵们醉生梦死,而百姓则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他心中悲愤交加,却也深知个人的力量在庞大的利益集团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沈飞的胸中燃烧起一股熊熊烈火,他的眼神闪烁着决绝与坚毅。
面对权力的傲慢与道德的伪善,他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他暗自发誓,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子监的书斋,而是要亲自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以另一种方式影响这个世界。
“既然你们视我如无物,那就让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揭示你们虚伪的面具。”
“淮西权贵,你们操控朝纲,视皇族子弟为囊中物;浙东党人,你们借儒家伦理粉饰太平,实则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你们总说我沈飞布衣出身,没有资格谈论军事政略。那么今天,我要让你们看看,一个布衣之身,也能教会皇室子弟何谓真正的帝王之术,何谓真正的帝国厚黑学!”
在暴雨如注的深夜,一辆装饰华贵、气势非凡的马车缓缓驶近,镶嵌着龙纹的金色车轮在泥水中溅起阵阵涟漪,车顶的金黄帷幔随风摇曳,映衬出车内乘客的尊贵身份。
燕王朱棣在其贴身护卫的簇拥下,从马车上稳步而下,一双锐利的目光扫过周遭情景,突然停驻在不远处那个沐浴在雨中的孤独身影——沈飞身上。
“那是沈飞?”朱棣疑惑地问道,其他皇子也纷纷下车,视线一同投向了那个几乎被雨水淹没的身影。
他们面露惊讶与不解,难以想象这位素有才名的国子监学子为何会在这样的天气中独自承受风雨侵袭。
朱棣走近沈飞,关切地问:“沈飞,你这是何苦?为何独自在此淋雨?”
沈飞转头看向燕王,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后黯然答道:“燕王殿下,我已不再是国子监的学生,徐达将军因为我所献之策过于激进,将我逐出了国子监,他说我不配议论军事。”他低头苦笑,“我沈飞不过布衣之身,哪敢劳燕王关心。”
朱棣闻听此言,眉头紧皱,他对沈飞的才情素有耳闻,此刻更是心生同情。
“此事恐怕是个误会,我愿帮你澄清。”朱棣主动提出援助。
沈飞摇了摇头,感激之余,仍坚持己见:“多谢燕王殿下好意,但我深知徐达将军对我‘吞天毒计’的评价,此计虽能迅速剪除敌首,但也可能因手段过于阴险而招致非议。
我并非不能接受误解,只是遗憾未能将有用之策用于国家。”
沈飞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仿佛要借此凝聚力量,然后他毅然道出了“吞天毒计”的核心内容。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天象骤变,雷鸣电闪,仿佛苍穹也在呼应他的慷慨陈词。
他详细解释道:“所谓‘吞天毒计’,即是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再集中力量一击致命,彻底消除威胁。
此计固然狠辣,但若应用于乱世,确有快速安定乾坤之效。”
皇子们听完后,面色各异,有人愤怒地指责此计太过阴险狡诈,恐将带来不堪设想的恶劣影响。
侍卫们见状,手握刀柄,准备对沈飞采取行动,但皇子们在震惊之余尚未下定决心。
秦王朱樉的眼神尤为冷冽,他对沈飞的计策恨之入骨,甚至起了杀心,欲将其立即拿下或直接除去。
然而,朱樉明白此时的局面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他需要与诸位兄长商议后再作定夺,毕竟沈飞的言论一旦公开,必将引起轩然**,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声誉乃至稳定都将造成深远影响。
最后,沈飞无视周围的一切反对之声,昂首阔步走进了更加猛烈的雨幕中,任由冰冷的雨水冲击着他瘦弱却坚韧的身躯。
侍卫们虽蠢蠢欲动,但在皇子们的迟疑间并未出手阻拦。
正当秦王朱樉的杀意即将化为实际行动,楚王朱桢的眼中也闪过一道凌厉的光芒,他对沈飞直言不讳的策略深感不安,尤其是“吞天毒计”背后的阴险与果决,让他认定沈飞的存在是对大明皇室潜在的巨大威胁。
就在他打算下令捉拿沈飞,彻底解除这个隐患之时,燕王朱棣适时发声,打破了紧张的氛围。
“诸位兄弟,是否还记得刚才沈飞讲述‘吞天之计’时,天上的雷电是如何应景而至的?”朱棣的语气平静而富有深意,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朱棣接着说道:“那雷电疾驰,仿佛天地响应沈飞之言,那一刻,他的眼神坚定,即便面对自然界的震撼之力,依旧泰然处之,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样的异象,我们应当慎重对待。”
皇子们闻言,脑海中都不禁浮现出沈飞在雷电交加中屹立不动的画面,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他们开始怀疑,难道沈飞真的拥有某种超凡脱俗的能力?
朱樉若有所思,他引述古人对圣人的描述:“我国古代圣贤,如孔夫子,据说他开口宣讲大道时,天地为之变色,四季随其言语而变化。
若是沈飞也有类似古圣的资质,我们轻易伤害他,不仅会引起天谴,也可能导致民心离散,甚至动摇国本。”
皇子们相互交换着眼神,显然都被朱樉的观点触动,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形势。
朱棣看出大家内心的犹豫与担忧,适时提出了更为稳健的应对之策:“依我看,我们不宜急于一时,不妨派遣可靠之人暗中观察沈飞的言行举止,探究他是否真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此事必须告知太子朱标,他是储君,将来必担大任,应提前知晓并理解这些复杂的策略。”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邀请太子共同听取沈飞的‘吞天之计’,一方面展示皇室的开明与包容,另一方面也可让太子亲身判断沈飞的策略究竟是否有违仁德,或是真能成为救国良策。”朱棣补充道。
在燕王的提议下,众皇子达成一致,决定暂时搁置对沈飞的处置计划。
楚王朱桢凝视着桌案上的茶盏,茶水中的倒影映出他沉思的脸庞。
燕王朱棣的建议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了一条更为明智的道路。
他微微点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所言极是,我楚王府虽对沈飞怀有疑虑,但此事非同小可,确实不应草率行事。
我赞同先暗中观察沈飞,同时向太子禀报,请太子朱标一同参详。”
其余皇子听罢,各自心中权衡利弊,皆意识到燕王此举既有利于揭示真相,又能巧妙地规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晋王朱棡轻声附议:“燕王此策兼顾全局,既能展现皇族宽厚待士的一面,又能在重大问题上充分尊重太子的意见,我等自当跟随。”
蜀王朱椿亦表态:“沈飞之事牵涉甚广,吾等若擅自行动,恐引起朝野动荡,不如遵从燕王提议,将此事上报太子,再由太子与父皇商议,方显公允。”
唐王朱橚随后接口道:“的确,倘若沈飞真有圣人之资,那么我们的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将此事提交给太子朱标,由他来评判沈飞及那所谓的‘吞天之计’吧。”
经过一番深入讨论,皇子们达成了共识,他们不再急于对沈飞采取过激措施,而是选择将这复杂的问题呈交给更高级别的决策者——太子朱标,并邀请他参与到对沈飞的深入了解中去。
朱棣领着众兄弟穿过皇宫的重重宫门,一路上,他们的步伐庄重而急切,放弃了原定的学业课程,因为他们深知,关乎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事件远比任何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朱棣一边走,一边低声对身旁的兄弟们说:“诸位,父皇的智慧与洞察力无人能及,我们必须尽快将此事禀报给他,由他来做最后的决断。”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的锦衣卫机构内,一群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正忙碌着整理最新情报。
锦衣卫作为朱元璋一手打造的情报与执法机构,以其迅捷高效的传递机制闻名。
一名看似普通侍卫的锦衣卫密探,实际上早已悄悄潜伏在国子监附近,密切注视着沈飞的动向,第一时间将国子监事件以及沈飞所提的“吞天毒计”连同雷电异象详细记录下来,迅速传回了皇宫。
朱元璋端坐在奉天殿,手中的御笔微微颤抖,看着锦衣卫呈上的密报,眉头紧锁。
他从未听说过沈飞这个名字,更不曾料到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学子竟会牵扯出如此巨大的风波。
他反复阅读情报,对沈飞所述的“吞天毒计”和伴随其出现的雷电异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警惕。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果断下令:“命锦衣卫指挥使毛镶即刻查明沈飞的全部底细,无论他的过去、现在还是隐藏的实力,朕都要一清二楚!”
毛镶接旨后,凭借锦衣卫遍布全国的网络,很快便收集到了沈飞的详细资料。
沈飞出生于平民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凭借卓越的才智考取功名,进入国子监后,更是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兵法造诣与教育才能,深受同僚敬佩。
而在沈飞的成长历程中,其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屡次提出的奇策更是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
当朱元璋仔细研读这份资料时,不禁对沈飞的能力表示惊讶与赞赏:“想不到我大明竟有这样的奇才,其兵法见识独特,实乃罕见。”同时,他也对沈飞所推崇的“吞天毒计”感到困惑与好奇:“此计虽狠辣,却似乎有着决胜千里的潜力,朕必须深入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于是,朱元璋不仅对沈飞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着手筹备更深一步的调查与接触,希望借此机会全面挖掘沈飞的潜能,并对其提出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朱元璋端坐龙椅,思绪万千。
他闭目回味那段艰苦卓绝的争霸历程,从濠梁起兵,到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再到攻克苏州降服张士诚,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略抉择,都离不开灵活机变的战术布局。
如今,当他读到沈飞的名字,这个被徐达逐出国子监的年轻人,竟然因为理念冲突而备受排斥,这让久经沙场的朱元璋不由得心生疑窦与兴趣。
他细细研读有关沈飞的详细资料,每一页都充满了对沈飞才华的赞誉,尤其在兵法方面的造诣,让朱元璋不禁侧目。
他看到了沈飞描绘的战场画卷,那种细致入微的战略分析,那份临危不惧的冷静判断,无疑都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
当他读到“吞天毒计”这一段时,朱元璋的眼睛瞪大了,心里的震撼难以言喻。
他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仿佛能从中嗅到一股令人窒息的危险气息,却又隐隐感受到一种能够扭转乾坤的力量。
“吞天毒计……”朱元璋低声念叨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此计倘若属实,其威力足以令人心惊胆寒。
朕必须亲自确认,这究竟是妖言惑众,还是真正的旷世奇策。”
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大胆而谨慎的决定。
他秘密召见锦衣卫指挥使毛镶,低声嘱咐道:“毛镶,朕命你派人严密监视沈飞,确保他在皇城内安然无恙,任何人不得无故接近或伤害他。
同时,朕要知道他何时、何地、向何人讲述这‘吞天毒计’,你需确保朕能亲耳听到,而皇子们对此一无所知。”
毛镶拱手领命,他知道,这意味着一场无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锦衣卫开始悄无声息地围绕沈飞展开一系列行动,既要保证沈飞的安全,又要密切关注他的动态,尤其是在他讲述“吞天毒计”的时刻,确保朱元璋能通过隐秘的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
在大明皇宫的阴影中,一场涉及沈飞命运的棋局已然铺开,而沈飞本人对此还全然不知。
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声话语,都将成为这场无形博弈中的关键棋子,影响着朱元璋的决。
随着夜幕降临,天空倾盆大雨,整个南京城笼罩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
沈飞身披破旧蓑衣,脚踏泥泞道路,在雨帘中独自行走。
周围的人群熙熙攘攘,却没有一人愿意伸出援手,给他哪怕一丝丝庇护。
他们的目光里交织着冷漠与不解,似是在质问这位被放逐的才子,为何落得如此狼狈不堪的境地。
沈飞心中五味杂陈,雨水顺着脸颊滑落,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他回想起那个令他心寒的日子,徐达那冷峻的表情和不容置喙的话语仍在耳边回荡:“沈飞,你的想法过于激进,不适合我朝目前的国策。”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虽怀揣救国之策,却终究抵不过开国功臣们的固执己见。
“吞天毒计,”沈飞在内心低语,“世人皆以为我是痴人说梦,实则此计若行,则可保大明江山稳固,免受北方边患之扰。”他咬紧牙关,任由风吹雨打,心中的痛苦与无奈犹如巨浪翻滚,冲击着他脆弱而又坚韧的心灵壁垒。
“若是北伐不采纳我的策略,那等待大明的将是无尽的战乱和国力的衰竭!”沈飞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仿佛看到了未来那片血染的土地和破碎的山河。
他悲愤地预见到,如果不及时修正战略方向,将会导致大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或许会像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一样,甚至引来满人的铁蹄侵袭。
然而,沈飞明白自己的处境,他并非握有决策权的朝廷重臣,只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边缘人。
即便心怀忧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法逆转既定的命运轨迹。
在国子监那巍峨壮观的大堂之内,高悬的灯笼洒下明亮而柔和的光线,映照着金碧辉煌的梁柱与精雕细琢的壁画。
官员们为了讨好时常莅临的皇子们,不惜工本地装饰这座学术殿堂,华美的地毯上织满了祥云瑞兽,宝座之上镶嵌着璀璨宝石,一切都彰显出皇家的奢华气派。
然而,角落里的一抹身影,正是沈飞,他望着这一切,心中颇不是滋味。
“大人,这国子监乃是教化之地,过分追求表面华丽,岂非本末倒置?”沈飞曾经向主持国子监事务的老者谏言,希望能够倡导节俭之风,减少不必要的靡费。
老者瞥了沈飞一眼,眼中流露出不屑:“沈飞,你可知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门面,更是为了让皇室子弟体验尊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你的书生意气,只适合纸上谈兵,难登大雅之堂。”
周围的官员也纷纷附和,其中一位圆滑的同僚讥讽道:“沈飞啊,你那些所谓节俭的见解,怕是不合时宜。
咱们这儿讲究的是皇家气象,而非寒酸简朴。”
不久之后,沈飞因提倡的策略被视为“毒计”,受到国子监掌权者们的集体排斥。
那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再次发话:“沈飞的策略,表面上看可以速成事功,实则背离了我大明治国理政的正道。
他这般狡猾,若继续留在国子监,只怕会带坏其他学子。”
众官员齐声附和,一致同意将沈飞驱逐出国子监,理由是他不适合教导皇室子弟,以免误人子弟,传播不良思想。
与此同时,紫禁城深处,明太祖朱元璋正襟危坐于奉天殿上,一身龙袍威严无比,眉宇间透出坚毅与霸道,这是一位由草根崛起,一路披荆斩棘夺取天下的霸主。
他双手接过锦衣卫官员呈递上来的密报,眸光犀利地扫过册页,里面详细记载了淮西勋贵和浙东党派的种种劣迹。
朱元璋手中册子的纸张质地绝佳,却记录着令他心寒的事实。
他一页页翻阅,脸色逐渐阴沉,直至最后一刻,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
“砰——”
朱元璋将厚重的册子重重摔在御案之上,铜钉撞击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震得空气都仿佛冻结。
他挺直腰杆,胸膛剧烈起伏,那双惯看秋月春风的双眼此刻犹如冰封的深渊,蕴藏着雷霆般的怒火。
“淮西权贵,浙东党羽,他们曾与朕共历生死,共铸江山,如今却贪腐横行,欺压百姓,忘却当年誓言,背叛了朕的信任!”
朱元璋怒不可遏,声音低沉而有力,像是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
他回忆起与这些功臣们昔日并肩作战的时光,那时他们共同追求的是一份公正公平的理想社会,而现在这些人却早已背离初心,一味追逐私利。
想到此处,朱元璋的眼神更加冷冽,他明白,整顿朝纲,惩治腐败,已经刻不容缓。
朱元璋独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的册子已然浸湿了他的手掌,那是愤恨与痛心交织而成的汗水。
他紧闭双眼,内心汹涌澎湃,一股强烈的杀意欲破体而出,却又被理智的闸门牢牢锁住。
他知道,倘若轻易开杀戒,恐将引起朝廷动荡,甚至可能动摇民心,使得刚刚稳固的江山再陷危机。
他低声自语,言语中满是对贪官污吏的痛斥:“这些人如同繁衍迅速的蛀虫,啃噬着大明王朝的根基,但一时间又难以彻底铲除,朕不得不暂且隐忍。”
突然,朱元璋转头看向身边的侍卫,目光如炬,质问道:“你说,为何这世间的蛀虫总是如此猖獗?朕该如何才能真正让天下清平?”侍卫惊惶失措,面对皇帝的威严与逼问,一时竟哑口无言,只是低头战栗不已。
察觉到侍卫的恐惧,朱元璋微微皱眉,旋即舒展,他摆手示意侍卫不必紧张:“罢了,此乃朕一人之困局,你等无需忧虑。”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重新陷入深思,开始冷静地筹划如何治理腐败之道。
另一边,沈飞被赶出国子监后,独自走在滂沱大雨之中。
每一步踏出,泥水四溅,那落魄的身影在雨幕中显得愈发凄凉。
雨水无情地打在他的身上,仿佛替他诉说着心中的悲愤与不平。
他想起自己也曾怀揣理想,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国家的未来,但现实却让他看清了权力场中的丑陋与虚伪。
这一刻,沈飞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单纯直言,转为更加深刻的反思与坚定的决心。
朱元璋身处皇宫,脑海中浮现出年少时作为底层百姓的生活情景。
他回忆起艰难岁月里饥饿与困苦,对比现今贪官们锦衣玉食,骄奢淫逸,心头更添一层沉重的不公。
他握紧拳头,内心默默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朕都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清除这些蛀虫,还百姓一个安宁、公正的社会!”
沈飞屹立在狂风暴雨中,任凭冰冷的雨水浇灌在他单薄的身躯上,他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笑声穿透雷鸣电闪,犹如一种痛苦而又坚决的宣言。
那笑声含着深深的哀愁与激愤,像是对世间不公发出的一声长啸,直冲九霄。
他的心中,功名利禄已被这场暴风雨洗刷得苍白无力,淮西勋贵与浙东党的勾心斗角、排挤异己令他倍感厌倦,他们只顾自身利益,无视黎民疾苦,仿佛整个朝廷就是一场闹剧,上演着一群追逐权力的蝼蚁的尔虞我诈。
小说《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 第1章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