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小说简介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穿越重生小说,是作者清风识月的一本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澈朱元璋,讲述了“在下猜不出原因,还请先生明示。”林澈微微一笑。“因为朝廷上下,所有人都瞒着皇上。”所有人都瞒着朕……...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第四章 免费试读
这边,监舍内。
林澈与朱樉的对话仍在继续。
“林先生,既然土地兼并乃本朝第一大弊政,那就废除这一政策,不就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等我出去,向父…父亲向今上禀告,废除土地兼并,大明的危机不就迎刃而解!!!”
看着一本正经的愣头青,林澈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笑骂道:
“合着就你聪明,这可是涉及千千万万大明官员,岂是你说废除就废除的?”
“既然这些官员一直瞒着皇上,一定会极力争取维持这一政策。”
“就算当今皇上有着铁血手腕,可是面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也得掂量掂量。”
“不是想废就能废的,这里牵扯到方方面面。”
“何况这一政策还是皇上亲自制定的,废了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林澈侃侃而谈,朱樉听得瞠目结舌。
隔壁朱元璋连连点头。
还是这个狂生,懂得朕的心思。
自己刚才一激动,也是立刻想到了废除这一政策,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没这么简单。
正如林澈所说,这一政策惠及千千万万的官员,受到官员们一致拥护。
政策颁布没几年,毫无征兆就废除。
官员们会怎么说?
何况,朝令夕改不是他老朱的性格。
看了一眼停笔思索的朱标,朱元璋问道:“太子,如果这件事交给你去办,你该如何处理?”
闻言,朱标愣了下。
当年父皇颁布这一政策时,征求过徐达、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文武重臣的意见,自己就在身边。
当时在场官员无不歌功颂德。
作为协助理政的大明太子。
朱标也觉得父皇当初给官员制定的俸禄时,委实低了些。
他曾经走访过几个正五品以下官员的家,作为朝廷大员家里寒酸了些。
后来,他将自己走访的情况向父皇汇报。
可以说,这一政策最终落实,他从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只是他也没想到,这一明明惠及百官的好事。
怎么就成了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弊政了?
“恕儿臣才疏学浅!”
朱标沉思了一会,头脑中大致整理出一丝头绪,站起来作揖道:
“父皇,儿臣觉得当初您制定的政策没有错,只是没想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纰漏。”
“儿臣斗胆建议父皇还是与他们一起协商处理这件事,切不可妄加处置。”
朱元璋盯着朱标,满意的点点头。
看来太子跟在自己身边,学习理政,隐隐已经有了一代明君的影子。
再说另一边。
林澈看着一脸懵懂的朱樉缓缓起身,伸了一个懒腰。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贪多嚼不烂,我走后你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
“想通想明白了,明天给我讲,这是我给你布置的课后作业。”
“想不明白,活该你家老爷子将你关在诏狱。”
“走了,别送。”
朱樉脸上满是惭愧,不过还是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先生慢走!”
目送林澈走出监舍,朱樉嘴里嘟囔着:
“父皇乃是当今天子,九五之尊,他说废除不就废除,这有什么难的?”
“难道比父皇当年以布衣之身夺得天下还难吗?”
朱樉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明明这一政策危害江山社稷,为什么林澈断言,父皇不能轻言废除。
隔壁。
身处密室的朱元璋意犹未尽的站起身,朝门口喊了声:“来人。”
早在门口等候的毛骧,快步走进密室,单膝跪地:
“标下在!”
朱元璋招了招手,示意毛骧附耳过来。
在毛骧耳边耳语了几句。
毛骧再次跪地,“遵旨!”
然后急匆匆快速离去。
……
晚,亥时。
紫禁城,御书房内。
数十盏盘龙烛台将整个御书房照的亮如白昼。
御书房正中间御案之上,摆放着好几摞半人高的奏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案牍,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
在他身旁站着太子朱标,同样目视前方,沉默不语。
父子俩从诏狱回来,一直保持沉默状态。
在门外候着的贴身太监刘和,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紧张的连握着拂尘的手都在轻轻颤抖。
洪武一朝。
朱元璋对内臣管理特别严格。
所有太监只是皇宫内的杂役,毫无权力而言。
这与大明中后期宦官专权,控制朝纲,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不重用太监内臣,还特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块铁牌: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刘和身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平时照顾老朱的起居生活,仅此而已。
涉及朝堂之事,不敢之言半句。
蓦的。
“来人!”
就听御书房内,朱元璋一声断喝。
太监刘和吓得手一哆嗦,拂尘掉到了地上。
赶紧弯腰捡起拂尘,连滚带爬的冲进御书房,惶恐道:“奴…奴婢在。”
朱元璋看都不看跪在地上浑身哆嗦的刘和,大声道:
“传朕的口谕,宣魏国公,韩国公,太史令刘伯温,左丞相胡惟庸,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
“等等,刘伯温现在重病在身,就算了。”
“其他人即刻觐见!”
“奴婢遵旨”
太监刘和轻抬脚,快速离开御书房。
御书房内。
朱元璋仔细斟酌了一番,才传旨宣这些重臣觐见。
他们中徐达、李善长和胡惟庸是这一政策的参与者。
傅友文是户部尚书,掌管朝廷的钱袋子。
刘三吾是近几年提拔的重臣。
当年一起制定公田政策的大臣中,御史中丞、太史令刘伯温重病在身。
徐达常年镇守北方,很少参与朝政。
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后,就辞去中书省左相职位,赋闲在家。
不过作为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在朝中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左丞相胡惟庸既是李善长的姻亲,又是他推荐的。
现在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权势汹天。
最近更是与淮西勋贵们勾连到一起。
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并不表示他不在意。
深夜召几位重臣觐见,朱元璋有两个目的。
一是这些人大多是这一政策的亲历者,也是这一政策受益者,他想看看这些人的看法。
二是最近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暗地支持下,与淮西勋贵勾结,老朱已经嗅到了一丝危机,借机敲打敲打他们。
一个时辰后。
这些重臣陆续到达。
第一个到达的是胡惟庸。
他身着正一品大红朝服,胸前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腰间悬挂金色腰带,春光满面,精神矍铄。
“微臣胡惟庸,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进入御书房,胡惟庸收敛心神,恭敬叩拜。
“胡卿免礼,起来吧。”
说话间,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等人陆续到达。
“臣徐达,参见陛下。”
“臣李善长,参见陛下。”
“…”
朱元璋点点头,让刘和给徐达和李善长赐座。
其他三位大臣则站立一旁。
虽说胡惟庸贵为中书省左丞相。
但论功劳和资历,与徐李二人还相差太远。
龙凤年间。
胡惟庸还在宁国担任主簿县令时,徐李二人已经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身边重臣。
没有李善长一手提拔,他胡惟庸根本到不了现在的位置。
对于朱元璋这样安排,胡惟庸不敢有丝毫异议。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双眸深邃,面色阴沉。
御书房内气氛压抑。
胡惟庸颔首低眉,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朝廷最近出了不少事,让朱元璋对中书省颇有微词。
之前,中书参知政事杨宪滥用职权,专决省事,被老朱斩杀。
前段时间,又出现一个空印案,涉案官员上千人。
面对皇上的盛怒,一向大权决断的胡惟庸也是噤若寒蝉。
难道皇上深夜召他们前来,为了这事?
众大臣各自揣心事,惴惴不安。
朱元璋一双虎目死死盯着他们,更加剧了他们心中的恐惧。
一时间,御书房内一片寂静。
火苗被风吹动,将人影拉长,无形中增添了一丝恐怖的气氛。
还是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率先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徐达上前一步,躬身作一长揖:
“不知上位深夜召臣等前来,是否有紧急要务?”
“咳!咳!”
朱元璋咳嗽了两声,这才开口说道:
“众爱卿,朕遇见了为难之事,想请爱卿帮朕一起排忧解难。”
随即让太子将诏狱记录下来的讲课内容,交给徐达他们传阅。
徐达等人看后都大惊失色。
林澈的言论实在太胆大放肆了。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上前一步奏道:
“启禀上位,此人妖言惑众,其中所说经不起推敲。”
“上位制定的公田补贴官员俸禄的政策,让本朝官员没了后顾之忧,祛了贪腐之念。”
“怎么到了此人嘴里,却成了危及江山社稷的弊政。”
“此贼妖言惑众,其心可诛。”
紧接着左丞相胡惟庸站了出来,朗声道:
“韩国公所言极是,陛下所制定的公田补贴政策,乃是陛下与韩国公、魏国公、臣等一起商议,定下的国策,岂容此人妄自非议。”
“妖言惑众,狼子野心!”
“此人想必是对陛下心生怨愤,见不得咱大明国运蒸蒸日上。”
“臣斗胆上陈,即刻将此人拿下,午门斩首。”
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也跪地奏道:
“臣附议!”
“臣附议!”
小说《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第四章 试读结束。